正本清源:全景式解析史上最全Web3使用说明书 . 转载 (中)
web2.0 是什么?
web2(我们目前使用的网络)的诞生,主要是为了克服 web1 限制,与 web1 相不比,web2 主要优势是用户可以和网络交互。web2 开始,无论是小白用户还是技术大神,大家都可以在网上发布内容。
于是乎社交网络开始兴起:社区和各种应用程序,包括社交网络和论坛等逐步出现( Facebook、YouTube 和 Twitter 起初都是大家创建自己 web的简单方式)这些 App 鼓励大家合作和信息交流,但是还是由互联网巨头进行集中式服务,谷歌、亚马逊和 Facebook 几乎完全控制了 web2。
有趣的是,就像 2021 年,我们在这里热火朝天地讨论 web3 一样;十余年前的 2009 年,Tim O'Reilly和John Battelle 讨论了 web2 五年来的发展。
当时具体背景是怎样的呢?
2001 年秋,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标志着一个转折点:许多人认为互联网的作用被过度夸大,但是技术革命的特征就是起初泡沫涌现,以及后面来的持续性颠覆(今天仍然是这样)。
颠覆和动荡,通常标志着一项在上升曲线的技术已经准备登上历史舞台,在这期间,泡沫和没有实力的将被洗出局,而真正的成功属于有实力的存在。在混乱、颠覆和泡沫之间,人们开始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web2 的概念始于 O'Reilly 一次会议上的头脑风暴:网络先锋和 O'Reilly 副总裁 Dale Dougherty 指出,尽管互联网泡沫破了,但是网络不会「崩溃」,而会更加重要,很多优秀的新应用和网站一定会层出不穷。更重要的是,那些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中幸存下来的公司,似乎都有一些共同点。互联网络公司的大规模倒闭是否标志着网络的某种转折点?「 web2 」的提出也许是有意义的?web2 大会就这样诞生了。
当然,哪怕是在 web2 提出之后,尽管在谷歌的引用次数超过 950 万。但是人们对于 web2 的含义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和今天大家对 web3 的态度很相似),有人说 web2 是毫无意义的营销概念,而另一些人则接受它,认为它是全新的智慧。
web2.0 的特点:作为平台的网络
像许多重要的概念一样,web2 没有一个明确边界,而是有一个有力核心,可以把 web2 想象成一套原则和实践。
在 2004 年 10 月举行的首届 web2 会议上,列出了一套初步原则。第一条是「网络作为平台」。在当时,web1 时代的当红炸子鸡网景公司和微软 Battle 后倒闭。更重要的是,最初的两个 web1 时代典范,DoubleClick 和 Akamai,其实都是将网络作为平台的先驱。
尽管大家往往不认为它是 「网络服务」,但事实上,广告服务是第一个广泛部署的网络服务,也是第一个广泛部署的 「mashup」。具体地说,当时的每个广告横幅,都是作为两个网站之间的无缝合作来提供的,向另一台计算机上的读者分发一个综合页面。Akamai 也把网络当作平台,在堆栈的更深层次上,建立一个透明的缓存和内容分发网络,缓解带宽拥堵。
就是这些时代先驱者提供了先行的案例,后进者面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才可以更进一步,对新平台的性质有了更深的理解。DoubleClick 和 Akamai 都是 web2 的先驱,但我们也可以看到,通过接受更多的 web2 设计模式,有可能实现更多的可能性。
web1.0 与 web2.0 相比的区别是什么?
我们用一个表格来表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web2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给人们讨论并探索 web2 创造了前提。
web2.0 出现了哪些问题?
早期互联网,带有强烈的探索性质,曾经的技术先驱们对互联网进行了探索、封存、和商品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互联网一直保持着所谓的 「自由」,却有了很多负面影响。
拿个场景来举例:在我们的生活中,假如我们想要购买一张火车或飞机票时,我们所有的搜索都被记录、出售,数据可能并被操纵,反过来对我们来施加影响。原本互联网的特点是信息的民主化,然而今天,信息越来越不可靠,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有害的。由机器人控制的虚假账户正在影响儿童。
由人工智能创造的仿真人脸,可以通过深度造假和身份盗窃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假新闻在 2019 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 700 亿美元,未来只会越来越严重。虚假负面新闻故事的传播速度是真实新闻故事的六倍,这种趋势具有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这就给 web3 的产生,带来了契机。
web3.0 的到来
正如 web2 的诞生一样,web3 的到来,寄予着人们想要解决目前互联网存在的问题的希望。web3 也被称为语义网( Semantic Web ),因为通过促进对用户元数据的解释,web3 可以提供一个更加个性化的界面。承诺将隐私和数字身份还给用户,同时由于 NFTs 和 dApps ,实现了新的互动水平。区块链技术在 web2 中汇集了 web1 和 web2 的精华。
什么是语义网?
简单地说,语义网是一种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词语和概念,而且还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使交流变得更有效率和价值。
一个使用场景:语义网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智能网络,实现人与电脑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它好比一个巨型的大脑,智能化程度极高,协调能力非常强大。
例如在浏览新闻时,语义网可以将每一篇新闻报道贴上标签,分门别类的详细描述哪句是作者、哪句是导语、哪句是标题;如果你在搜索引擎里输入「老舍的作品」,你就可以轻松找到老舍的作品,而不是关于他的文章,语义网是更个性化的网络,你可以给予其高度信任,让它帮助你滤掉你所不喜欢的内容,使得网络更像是你自己的网络。
以太坊中的 web3.0 定义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地理解 web3 ,我们用以太坊举个例子。
按照以太坊的定义:web2 指的是我们如今众所周知的互联网版本。具体指的是,通过个人数据和信息交换来提供服务互联网公司。在以太坊的范畴内,web3 指的是在区块链上运行的去中心应用程序。所有用户都可以参与构建/使用这些 App,个人数据却不需要被出卖。
web3.0 的优势
由于以太坊具备去中心化特性,许多 web3 工程师选择了开发 dapp(dapp 就是 D+app,d 是英文单词 decentralization 的首字母,单词翻译中文是去中心化,即 dapp 为去中心化应用。),网络上的所有人都有使用 web3 服务的权限。没有任何阻止用户使用 web3 的机制存在,支付主要通过以太坊( ETH )内置的原生代币。
由于以太坊具备图灵完备性,在以太坊上,可以用代码和编程实现所有需求。
什么是图灵完备性?
图灵完备性,简单的说:如果是一种图灵完备的语言,就没有借口,说这个功能没法完成,再举个通俗例子,还是打比方吧,一辆车,只有发动机,没有方向盘。所以只能直线行驶,不能转弯,所以不是哪里都可以去。但是如果有了方向盘,就能去任何地方了。
图灵完备在这里,主要就是指区块链能否运行一段代码,这段代码用高级语言编写,可以有条件判断、甚至有循环的功能,就叫做「图灵完备」。
web3.0 与 web2.0 相比的区别?
web3.0 具体内涵和目前的创业项目
如图所示,这些基础设施层共同构建了一个平台上的协议世界,下面就探讨一下 web3 世界中每个模块的具体情况,以及究竟有哪些公司在做这些事情:
身份
对于任何类去中心化通信、商业或协作,都需要可靠身份认证系统:最基本的方法是将身份与比特币或以太坊等开放、安全的区块链上的地址或公共/私人密钥对联系起来。这些地址可以选择附加额外的信息(如图像),这就是我们说的 NFT 或代币。
不过,会有两个主要挑战:
1.这些地址字符串很长
2.身份虽然安全,但存在于区块链上,而区块链上的数据传输成本极为高昂。
ENS 和 Handshake 等项目,旨在通过自己的数据库解决身份验证的问题,将 BTC 或 ETH 地址与人类可读的名字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 DNS。同时,闪电网络生态系统的开发者们,正在努力将身份与建立在比特币等更安全的区块链之上的第2层的节点联系起来。在 Sphinx 这样的项目里,终端用户在不了解闪电网络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虽然目前还不清楚身份认证的具体方式,但一个可行方式是:进入各种网络,将通过持有特定的数字无记名资产/ NFT /私钥作为中介,这种从互联网巨头认证到未来通过 NFT 作认证,将对未来用户体验产生各种有趣的影响。可以想象,例如,需要一个特定的图片令牌,才能进入一个好玩的聊天室。
这种去中心化的身份服务的另一个可能的社会后果是:允许人类对 「自我 」的概念进行更多的实验。要知道,人类目前对 「我们是谁 」的传统映射依赖于姓氏和身份证,但这些都是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相当随意的标识,就像我们作为人是不断变化的,现在我们的选择性身份也可以是这样的,许多人会选择用不同的假名来进行不同的知识和经济追求。
计算
通用计算或执行任意智能合约的能力也将被协议化。在 Web3 世界的计算机主要候选对象是以太坊,因为拥有大规模的开发者网络效应。但是,关于其可扩展性的主要问题仍然存在,导致了一波第二层( rollups,Loopring 等)和新的竞争性智能合约平台。而像 Stacks 这样的平台正在进行新的技术实验,以锚定像比特币这样相对更安全的区块链。
这种去中心化智能合约的使用案例:第一个主要的产品市场契合点是建立一个开放的的金融系统(通常被称为 DeFi)。或许下一波浪潮将围绕着创建其他各种开放的、无许可的企业和人类组织,更常见的是被称为 DAO 或分布式自治组织。这种 DAO 可能看起来像更开放的公司结构,有选举产生的经理、董事会和报告(例如,见 Yearn Finance 最近在 Github 上的季度报告)。
另一个更激进的去中心化计算的方法来自于重建整个计算栈的项目:到目前为止,像 Urbit 这样的项目:
1.个人服务器,可以在本地或云端托管;
2.一个完全重写的操作系统,旨在从根本上简化目前的代码臃肿,创始人极其有争议:是个超级 Nerd,以及似乎是从《 Magic: The Gathering.》中借来的命名惯例,该项目已经引发了它的困惑和争议,但社区的目标和决心(它现在已经有将近 20 年的历史)是相当令人印象深刻的。
通信
web3 原语( primitives )之间会有相当多的重叠。例如,Urbit 正试图建立一个全新的计算机和网络通信协议类型。其他项目只是专注于 p2p 通信方面,以促进消息和社交媒体等核心应用。
目前最知名的可能是 Mastodon(使用Activity Pub协议),它拥有超过 200 万用户,最近似乎吸引了一大片比特币 Twitter。Mastodon 有一个用户友好的界面,但并不像许多其他协议那样是去中心化的。它使用一个联合模型,不同的网络参与者要么是服务器,要么是客户端,但不能同时是。因此,服务器可以运行它喜欢的任何版本的 Mastodon,但连接到该服务器的客户仍然受控制它的人的支配。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手动迁移是不容易的。
另一个竞争模式是 Scuttlebutt,使用了一个 p2p 流言协议( p2p gossip protocol ),在这里,网络中的每台计算机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器,因此可以将信息转达给其他可信的节点,而不需要呼唤任何中心化实体。这种架构看起来非常棒,但可扩展性方面仍有问题,还处于早期。
同时,像 Maskbook 这样的项目正采取特洛伊木马方法:没有从头开始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交网络,而是让用户增强他们在现有社交网络(如 Twitter 和 Facebook )上的体验。通过简单地下载一个浏览器扩展,用户可以有选择地加密信息,并将帖子链接到其他 web3 应用程序,如 Uniswap 或 SuperRare,以便在帖子中进行加密货币或 NFT 交易。
许多这种通信最终可能将在比特币之上的闪电网络上发生。
存储
我们需要存储 web3 所有数据,而 Arweave、Filecoin / IPFS, Sia, Storj,四个项目都是专注这一块的。Filecoin、Sia 和 Storj 就像存储行业的 AirBnB,目标是建立网络,激励来自世界各地的硬盘所有者(从业余爱好者到专业人士),让他们在尽可能多的正常运行时间内使用其多余的存储容量。他们使用类似于 AWS、GCP 或 Azure 等传统云存储供应商的限时支付模式。
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
1.不容易被审查
2.成本较低
不过对长期的成本效益持怀疑态度。项目显示,Filecoin 目前提供的存储选项比 AWS 便宜 5 倍以上。但是,随着项目开始获得更多的采用,我很难相信它不会成为一场竞争,像亚马逊和谷歌这样的公司拥有更大的战利品来建立更多和更好的数据中心,甚至补贴他们的产品成本,不过时间最终会验证这些事情。
Arweave 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它承诺是 「永久存储」,也就是一次付费,永久访问。项目旨在通过 「访问证明」( PoA )的新机制设计来实现这一目标,利用随机 X 工作证明和存储证明的元素,激励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尽可能多地存储整个集体数据库。预付款项实际上是一种捐赠,可以无限地覆盖存储成本(或只要硬盘空间的成本继续下降)。Arweave 已经与互联网档案馆等组织合作,备份他们的所有数据,并且还在存储其他区块链的副本,如 Solana。
如果永久存储有效,那么你可以想象,对于那些想为他们的应用程序永久存储指针和数据的开发者来说,价值非常高。
那么,考虑到上述元素的状况,我们离建立一个真正的去中心化的互联网还有多远?在加密货币/价值方面,已经相对成熟。对于通信、身份、存储和计算,我们似乎正在接近,但还没有准备好被主流采用。
目前越来越多的狂热者开始关注这些应用,风投和资本涌入,但是这里最大的风险仍然存在:目前正处于 web3 泡沫的开始,主要是为 5-10 年后的主流采用逐渐奠定基础。由于现在互联网的存在,所有的技术趋势都在加速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们现有的互联网),所以也可能看到未来 1-3 年内出现 Big Player。
评论
发表评论